
佛弟子文库 > 学佛修行文章(第5页)
刘遗民(352410),名程之,字仲思,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年少丧父,事奉母...
有人说: 念佛比参禅较为稳当。其实念佛一法,又有事念和理念的不同,事念是念一句...
六根中,最难摄的有二根,即意根与耳根。意根容易胡思乱想,耳根常欲听外面的声尘,...
我一九八四年出家,就一直跟着佛源老和尚。对他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我在北京中国佛...
首先,应听闻僧宝所说之正法(而不是网络上论坛、博客之类的道听途说,或白衣上座的...
道心是在磨练中磨练出来的,不是天生的啊!所以有人出家还没有几年,认为自己总是不...
闻具足,就是听闻正法。就是以你们那种好乐心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 这个听闻正法...
【原文】 学道一要真为生死,二要具足刚骨,三要开见识。无真实为生死心,饶你有志...
有一个老和尚说,他讲一个譬喻很好,他说,出声念就是煮这个大锅菜,用大火去煮,阿...
不知不觉又一天,你在这里打坐,打了多少个妄想?一刹那一个妄想,一刹那又一个妄想...
在禅修的功夫中,呼吸是一个关键,无论修哪一个法门,调好呼吸是基础。在整个修行的...
佛陀这种权实二法的操作是怎么回事呢?是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就是当我们把因...
今天讲的内容都关系到我们怎样做人,怎样修行,怎样务实,怎样修自己的德行,一共三...
十种想首先是 无常想, 我们众生有种种的颠倒执著,无常计常,而这个佛经常常告诉...
持戒为本,净土为归,观心为要,善友为依。 这是蕅益大师对净土宗的修学提出的四个...
我们一路看来,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这十地就不讲了,这些还没有入真实圣道的...
【原文】 客问天如老人曰:修行求出生死,故贵无生。慕西方而愿往,得毋乖于无生之...
明心见性的人,他们的心境是什么?古来大德有几种形容,你把它体会看看。明心见性大...
古人说: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可见心量广大,心能包括一切。有句话叫做心包太虚...
【原文】 唐道积,蜀人,住益州福感寺。性慈仁,有疠疾者洞烂,秽气郁勃,闻者掩鼻...
第二个很重要,保护你的善根。这个地方有些时候要暂时的停止。看第四段,第四段很重...
我们现在做为一个生死业障凡夫,第一件事情就是赶快调整心态,养成佛陀思考的智慧。...
海阳禅人,远参匡山,求授戒法,命名曰深愚。拈香请益云:弟子某,发愿求生西方净土...
学佛、修法很难,比如我们常说的四种难:人身难得、中国难生、佛法难闻、善知识难遇...
要做本色真正道流,直须受得勤劳,甘得淡薄,耐得岁寒,守得贫苦,当得重务,忘得名...
《摄大乘论》是无着菩萨所作的。在本论的修行当中,主要有三个重点:第一个就是甚深...
若我们如实觉知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那么它们都是生起智慧可用的素材。若我...
信佛的人在修行过程中会有种种障碍,心生忧虑、疑悔。疑和悔是修道最大的障碍,是烦...
大约末法修行人多,得真实受用者少。费力者多,得力者少。此何以故? 盖因不得直捷...
不舍心: 时时处处不舍一切众生,不舍菩萨行,菩萨的一切言论、行为、生活、学习,...
《地藏经》提出了指导人生、指导生活的具体修法。本来佛法就是指导人生、指导生活的...
真实用功办道的人,首先要明了佛法的道理,尤其是参禅的人,应该清楚明白参禅用功的...
楞严经把生命分成二个根本:一个是生死轮回的根本,就是我们心中的妄想;一个是涅槃...
不仅是天天在念佛就算修行了。因为修行就是用佛法的道理来修正我们的身、口、意三业...
我们把整个佛法分成四个主题: 发心,正见,修行,证果。 发心、正见这两科是基本...
这人呐!在佛法中就怕没有一点染,没有一点信心,那就不好办。我们前生也可能种了善...
我年轻时有一次前去看望一位老和尚,他房间的墙上贴着作息表和功课表,旁边写着:自...
我们中国汉地修的禅定,都是修的祖师禅,问念佛是谁,直接消灭我执,找真我。这就是...
参禅人,最关重要是细行。缺细行,难入那伽。全细行,动行即定。我人由一念不觉,才...
古云:不矜细行,终累大德,此之谓也。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如果我们在一些细微处不...
【原文】 或曰:参禅须近明师,若无明师,须看经教。念佛只贵深信力行,既能深信力...
为了找到平静,我们已下定决心成为佛教中的比丘和沙弥。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平静呢?...
修持法门一 【原文】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有一愿云:我作佛时,十方众生,至心信乐...
人人都可以成佛,人人都有佛性。但是,大家并不懂得如何才能达到成佛的目的。菩提达...
【原文】 人恒病执著,然亦不可概论。良由学以好成,好之极名著。羿著射,辽著丸,...
【原文】 此世界中,人生皆如水泡,生灭不常。或一岁二岁,或一十二十,幸而至四十...
吾学佛,然后知儒。这句在历代士林学子中广为流传的肺腑之言,出自北宋宰相张商英之...
问: 为什么精进修时,反而比平淡修时易出业障呢? 宏海法师答: 首先,不是说平...
闭关,又称掩关,这名词和风气,在印度并没有,在中国也一直到元朝之后,甚至到了明...
佛祖教人,唯在真心实行,为出生死之要。心真则凡所动作言行举措,无一事而不真;行...
当你两只眼睛一闭,寿命尽了,能不能解脱?如果没有把握,你就得加油用功,不要想得...
学佛的主要任务是戒定慧三无漏学,你仔细观察一下,昼夜六时,你那个戒定慧还在不在...
除了名利之外,还有一个情字也要放下,夫妻之情、父子之情、母女之情都是修行的大障...
忏者忏前愆,悔者悔后过,忏无始至今所造罪业,期仗佛威神加被,能够消除,悔后过,...
有疾菩萨应作是念:今我此病,皆从前世妄想颠倒诸烦恼生,无有实法,谁受病者!所以...
各人有各人的修行方法。有时候修行是依着《占察忏法》拜的占察忏,这只是修行的初步...
学道别无实法,变化气质,克除习气而已。气质变,品格不期超而自超。习气除,佛法不...
我们要有一个观念:在诸位心中,你现在的念头多分来说是正念比较多,妄想比较少,但...
不要认为一悟即了,不需要再修行。要知道,开悟后正好修行,而不是不修。因为我们无...
善导大师特别开示:不得外现贤善精进之相。不能表面上表现得你很善良、很有贤德、很...
说一个故事你们听,我听虚老和尚他自己讲,他在安徽黄山,他想到南京毗卢寺挂单去,...
问: 顶礼法师!佛经上说,娑婆世界修行一日一夜,抵得上在净土修行百年。弟子有时...
天气冷了,古代的那些老修行,住在深山里边,可能比这还冷。古人说:不到开悟不住山...
延寿大师在常住永明寺期间,常为七众弟子授菩萨戒,日定一百零八件佛事为常课,主要...
问: 顶礼法师!证严上人一直强调:佛弟子不要去追逐虚无缥缈的东西,不要去追逐修...
人家管我们,不论好坏我们都接受,拿他的坏处来回光返照,不被他转走,忍下来,自己...
三善十一者:言轻安者,远离粗重,调畅身心,堪任为性。对治昏沉,转依为业。谓此伏...
问: 请问法师,怎么知道自己应该专修还是圆修? 宏海法师答: 这个问题实际上就...
大乘佛法把所有的智慧,尤其天台宗把所有的智慧分成空、假、中三观。在日常生活的操...
在修波罗蜜之前,我们要知道为什么要修般若波罗蜜。 《摄波罗蜜多论》云:俱胝廋他...
我经常给我们道友说,我说你念佛也好,你修行也好,你下定决心,给自己定出功课来,...
有一次,佛陀在拘睒弥城东南的瞿师罗园,告诉比丘们说:比丘们!如果有比丘、比丘尼...
每听人说大家学佛,世界上的人都没有了,为什么呢?大家都出家了,没有夫妇儿女,还...
问: 我有个同学,他是学生。在考试之前忽然生起了出家念头,然后就准备好了一切,...
在云门寺方丈室后之假石山上,种了不少奇花异草。假石山本是靠后山墙而筑,地下还挖...
我们是学佛的,要制心一处,你用的功夫,要时时刻刻现前,这妄想烦恼,人我是非都要...
我们现在有两个问题要注意: 第一个先检查自己的行蕴,你活了这么多年,到底你的等...
若人发愿往生他国净土,应当随着那方佛世界的那尊佛的名字,专心一意地系念,无有其...
问: 弟子对念佛法门起初特别有信心,但是随着个人阅历的增长,慢慢地好像没有信心...
问: 请法师开示,我们修学佛法以什么为基础和根本?是依三皈五戒十善呢,还是孔子...
我们看这里有一段很重要,看蕅益大师的补充说明。蕅益大师在讲妄语戒时,他特别提到...
我们先看第一个,总标五乘的要义,先作一个总标。 我们把它分成三道,先讲安乐道,...
问: 印祖开示如何诵经的时候说,不要想上一个字是什么意思,下一句是什么内容,只...
慧远大师身上有几个明显的特点:第一就是持戒精严,尊重戒律。 第二对于念佛往生西...
我们起心动念有好多过失,用经对照自己的心、对照自己的行为心即是念头,行为即身口...
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化。一日,摩诃迦旃延尊者与众多比丘们聚集在婆罗那...
问: 我们在僧团当中,经常会看到很多的是非。请问我们修行人面对是非,应该怎么面...
很多道友出家受戒或住几年佛学院之后,经常生起这么个问号:怎么样修行? 大家都听...
问: 如果有人教理是懂得,但是在自己的内心觉得都是浮在表面上,这样该怎么做,该...
我们是一个普通的清众,住在常住里,没有忏室、静室,怎么办? 那就用你的心念圣号...
问: 我出家十几年,原先是专修净土。但现在又杂修,也没有专门念佛。将来是否能往...
现在信佛的人这么多,出家人也不少。但是真正修持正道的人寥寥无几啊!为什么呢?就...
有一天去一座寺院觐见一位老和尚。到那里的时候,恰好方丈殿里来了一拨客人,在跟老...
问: 我学佛已经有一段不短的时间了,但觉得自己没有什么进步,有时还觉得想退心。...
身为大患之本,众苦所聚,六道生死,先要识此生死苦因。所谓诸苦所因,贪欲为本,若...
占察与世间算卦的不同算命的一般不给出家人算,因为修行可以改变命运,这里地藏菩萨...
寿者,福之本也。福者,慧之基也。念念思警策者,慧之萌,而福与寿之源也。 故曰常...
生命的相貌虽然是森罗万象,但是从唯识学的角度,把它分成三种相貌,大分有三种。就...
不论你学这八万四千法门哪一法门,但这有个前提。什么前提呢?生死心切。我们要了生...

一般慈善家在做善业的时候,第一个他没有我空、法空的正见,没有空正见。第二个他没...

他依止慧远大师修行,一生三次见佛

念佛好还是参禅好,在于个人是否相应

先把这两根摄住,其他四根就不摄自摄

明禅法师忆佛源长老:光看书,那是没用的

居士应如何正确学佛与用功

何为用功法,办道不污染

要以法相见,不能以情相牵

学佛证道之人必须具备这三点

五点计数念佛法的实际操作

修行无别修,只要识路头

在呼吸上用功夫

我们栽培往生的力量,必须要不可破坏

新春的供养

修行的十想观

净土宗修学的四个重点

为何不以福报来判断个人的修行阶位

修行贵在无生,发愿往生岂不违背无生之义

安了一个「我」,修行统统卡住了

观心的下手功夫

清净臭秽,寄此陶炼耳

不要把修行修到内心产生严重的反弹

调整心态养成佛陀的思考智慧

如是修行若不往生,则佛堕妄语矣

修道的第五难

真修行须受得勤劳,甘得淡薄

修学佛法首先要培养内心的甚深见

把每件事物都拿来修行

如何消除修行中的疑和悔

修悟的下手处

学佛者应具足这五种心

如何用《地藏经》来指导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参禅人在修行中会出现的种种境界

人生要经营的是你的「内心」

在日常生活起心动念中修行

发心和正见是所有修证的基础

这放不下,那丢不开,哪会相应啊

自律管好自己,慎独切莫放逸

把地藏圣号念好了,这些法就都会了

参禅人最重要是的细行

不矜细行,终累大德

净土修行为何也需要明师、看经教

什么是真正的平静呢

净土简易早课

把禅的理论落实到日常生活中

执滞之著不可有,执持之著不可无

观苦空无常而修净土

宰相张商英的佛法修行之路

精进修为何更容易出业障呢

修行人一定要闭关吗

唯在真心实行,为出生死之要

问问自己的修行有没有把握

妄想不管烦恼不停,你修行什么呢

情执是修行的大障碍

忏悔依教理有三种

有疾菩萨云何调伏其心

任何修行的最初法门,都以这个为第一

智人治心不治境,愚人治境不治心

分段生死对我们的修行障碍太大了

不要认为一悟即了,不需要再修行

修行不能自欺欺人,一定要真实

把妨碍修行的事统统放下,功夫自然就现前

贪恋娑婆修行的功德不想往生可行吗

什么样的修行人才能住山

永明延寿大师日定108件佛事为常课

不要去追逐修行的幻相

不论好坏我们都接受,不被他转走

转粗重为轻安

如何知道自己应该专修还是圆修

如何把「空假中」三观运用于日常生活中

为什么要修般若波罗蜜

功课必须定量定时,定了一定要做到底

调伏我们的心,就像驯服一头牛

在家也可以修行,为什么还要出家

怎样处理好学佛和学习生活的关系

修行人怎可把这个色壳子看得这么重

修行人要把人我是非舍掉

修行最怕就是还没有上路

修行必须下苦功夫

如何生起真实不退的信心

修学佛法以什么为基础和根本

修行中出现的不思议境界,为何不能随便向外人说

五乘法门的修行目标及相互关系

无分别地讽诵大乘经典,既破我执也破法执

慧远大师示现的三个修行特点

口里念着糊涂咒,心里想的贪瞋痴

长者不在于年迈耆老,而在于修行的成就

修行人应该怎么面对是非

《地藏经》教导我们修行的方法

修行不是在做学问

这个功夫不要把它看简单了

六十多岁的人该如何修行

许多人学佛很多年,连正知正见都搞不清楚

修行是细水长流,不是一下子就能到位的

信佛好长时间了,为什么没有进步

念念不忘,心心不懈,即此便是修行之要

占察轮相对修行有很大的帮助

常想病时则尘心渐灭,常想死时则道念自生

修唯识止观的三个重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