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 学佛修行文章(第13页)

外面的一切境界,都是你要修行的地方

佛所教导的一切教义,还有一切经论,跟你生活分开了就没意义了,无论多深的法,多浅...

不去实行,你就不能证得

在学佛之后。很多道友总感觉自己所学的不够。了解的不够透彻。经典看的不够丰富。以...

如何依止善知识

一、善知识的名义 善知识是佛教的专有名词,一般是讲知识。知识在今天的社会学里面...

见贤思齐,征服自我

一、见贤思齐 我们学佛人不搞偶像崇拜,因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但是我们每天都在拜...

穿越情绪的风暴

以呼吸照顾愤怒 当愤怒、嫉妒与绝望的能量生起时,我们应懂得如何处理它,否则就会...

学佛正确的八种发心

【然心愿差别,其相乃多,若不指陈,如何趋向。今为大众,略而言之。相有其八,所谓...

让这四种观念常存你心

佛经有指示我们应该怎么修,叫做四念处,四念处,四念处就是说你的心二十四个小时,...

学佛人不应偏重求知,而忽略力行

普通人研究佛教,多偏重求知,忽略了力行,这也是众生根机陋劣的原故,才力簿弱,知...

当今学佛者应如何善用其心

降伏其心 有些人看来不贪,其实是他贪不到,所以就表现不贪。有台湾道友说念了十五...

出家后的四种修行法

出家中就有三种分别,一种是出世俗的家,我们现在的辞亲割爱,落发入了空门,这就是...

难当的和尚 难得的清净信

我们不要把这修行信心看的很简单了,非常的重要,不可能的。十信满心,发菩提心的时...

功到自然就成

不说一般的人,就说菩萨的愿力,我讲个故事。印度的无著菩萨,他发明了法相唯识学,...

八念法门

今天给大家讲的题目是八念法门。 我过去也给大家讲过六念,六念就是:念佛、念法、...

解脱道的行者应依四念处而住

作为解脱道的行者,要想出离三界,了脱生死,应如何令念头安住呢?佛陀临涅槃时告诫弟子们说:应依四念处而住。 ...

修四如意足断除爱欲

昔日佛住在俱睒弥国的瞿师罗园时,阿难尊者也住在这里。某日,一位婆罗门来到阿难尊...

透过声音使心灵稳定下来

观世音菩萨由于修习《楞严经》的耳根圆通法门,证入诸佛智慧、妙觉本体。我们又该如何修习、契入这个法门呢? 耳...

修行必须破法执障

有一些修行者被障碍在法执上,以至生生世世不能解脱。法执的表现一般都是执着乃至停...

不服气的修行者

有一位修行者与当时一位禅师修行的法门不同,他看到禅师得到社会大众的敬仰,甚至在...

如法修行 如佛亲教

过去,佛陀曾住在迦毗罗卫国的尼拘律园。一日,斛饭王的长子摩诃男听说三个月的安居...

我们为什么要修行

怎么个修行?怎么修法?怎么修怎么行?首先要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学佛、要修行。现在居...

把心念进去了吗

有朋友问,修行只要念经就可以了,另外多参加法会多去圣地朝圣拜佛念经,多念,就可...

三种修行中特别殊胜广大而不可思议力量

在我们大乘佛法的修学当中,有三种力量是特别殊胜广大而不可思议: 一、我们内在心...

起床到上班之间的两小时该怎么过

世界上每一个国家的上班族,总占人口一半以上的比例,所以上班族的人生就显得格外要...

专修与杂修的利弊得失

问: 古往今来求生净土的祖师们,对于念佛是否往生的解释各不相同,但《净土圣贤录》中记载他们都得以往生。既然...

观世音菩萨怎么做,我就怎么做

一直以来,我自称学佛人,因为自己会念佛、念经,就颇有点沾沾自喜。闲暇之余,也会...

净土法门是最殊胜超绝的法门

我们所修持的这个净土法门,是最殊胜超绝的,大家不要轻视了。为什么呢?因为佛所说...

修行人一念贪恋投胎为小狗

在上海有一位林居士,他是做生意的,他赚了很多钱啊;晚年的时候也学佛,就买一个很...

为什么修道人会着魔

为什么修道人会着魔? 「贪求冥感」。 在修行当中的时候,想求一种感应,所以在禅...

修行中的中断障碍

不管是念佛法门也好,乃至读诵大乘也好,禅定也好,随便修行哪一法,你得产生力用,...

佛说五「不」连贯起来的修行路

大乘经论中,记载了佛陀金口亲宣的五个不字! 不忘念是《遗教经》里边儿说的;《大...

初学佛应怎样修行

阿弥陀佛!初入佛门者,往往有一个错误的认识,以为能打坐、念佛、诵经、持咒的功课...

弥勒忍辱真修行

那个弥勒菩萨怎么说,你知道吗?我们庙里面进门,弥勒菩萨,你看胖不胖,为什么那么...

佛陀开示居家八法

居家八法出自《杂阿含卷四九一经》,是佛陀教导在家人过好生活,以获得现实、未来利...

论佛教徒的修养

佛教传入中国将近两千年。自东汉到唐末是由萌芽而达灿烂的时期,由四代到现时是由凋...

学道之人的五种心

憨山大师在《示马居士》法语中,以学道之人的五种心来开示马居士。憨山大师所讲的学...

若还不修行净土法门,可痛惜哉

我们今生好不容易得人身,好不容易闻佛法,好不容易闻净土法门,如果再不产生信愿来...

有十种行人多堕在邪僻

有十种行人,发心修禅不同,多堕在邪僻,不入禅波罗蜜法门,何等为十? 一、为利养...

在家居士的四法宝

昔日,佛陀于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弘法,有一位婆罗门青年名叫佛移,前来问讯顶礼后,...

修行法语

1、一个人要改变只有他自己想要改变,所以你的目的就是怎么样?使令他改变,而这个...

「一门专修」与「法门无量誓愿学」是否矛盾

问: 佛针对不同根机的众生讲了八万四千法门,现在都讲一门专修,这和法门无量誓愿学是不是矛盾? 大安法师答:...

抄写佛经也是殊胜的修行法门

人世间的一切身、口、意诸般行止,都可以用来作修炼的功夫,因此,古人讲成佛有八万...

每一天的观想

一早起身,就观想祈祷三宝加持,弟子今天可以过一个快乐无忧的、增长智慧和慈悲心的...

生活跟修行不能分开

大家学佛,不可以将生活跟修行分两部分,其实不是的。我们应该将佛法,将佛陀的智慧...

学佛者的发心误区

普通人因为从凡夫心出发,所以成就了凡夫心。那么学佛者的发心是否就正确呢?其实也...

净土法门的修学要领

一、念佛不得力的原因 我们都知道净土法门有正行和助行。所谓正行就是净土三资粮,...

末法众生修行的三个重大科目

圆瑛大师是我们中国近代非常卓越的宗教领袖,他三十六岁时主张禅净双修,为一吼堂主...

「数沙」修行法语

一 问:修行人当谋何事?曰:谋道。 问:道可谋乎?曰:谋其天然。 问:既天然又...

阿姜查回答有关修行的问题

问∶ 我很用功修行,但似乎尚无一点消息。 答∶ 修行不能有所求,凡有求解脱或求...

修行犹如洗厕所

每次佛学讲座或法会完后,待信众们差不多全部离开了,总有一位女居士很发心,留下来...

如何对治修行中的懈怠

问: 如何对治修行中的懈怠? 慧律法师答: 对治懈怠很简单:第一,每天你要定功课。第二,尽量去团体,过团体...

验证修行功夫的三标准

第一步:念起不随 能作到念起不随就能于生死当中做得主,不为业牵,得大自在。 第...

在家学佛应当注意的五点

随着时代的进步,佛法作为一种人生的最高智慧,已经得到越来越多公众的认同,学佛的...

修道人要经得起考验

学佛法的人,一定要把自己的自私自利心,消灭殆尽。不让它作怪,扰乱定心。应将它变...

南怀瑾开示准提法门修法

念准提咒,对于初学者,是否需要记数以及基本的遍数? 初步的念学准提咒子这个法门...

日常如何修行净土

这是从《印光大师文钞》里摘下来的开示净业学人日常如何修行净土的教言。这里简单做...

处理杂务也是修行

峨山慈棹禅师在月船禅慧禅师处得到印可,月船就对他说道:你是大器,至今终能成就,...

既省钱又简单易做的种福改运方法

做善事、种福因的门路固然广泛,但很多善事要遇到机会才能做的。如救护病危的人,成...

修持佛法的21种徒劳

莲花生大士说:当修持佛法时,有二十一种徒劳: 若你不放弃伤害众生,那生起菩提心...

八个修行中「错上加错」的问题

人犯错很正常,因为圣人给了我们理由,那就是:我们不是圣贤。然而犯错之后不能悔改...

一直起烦恼又一直放下,这样有机会突破吗

问: 我现在在修学上好像遇到了一个瓶颈,我们现在一直观照自己,发现自己起了烦恼...

用功和修行

今天讲一讲在家人如何建立家庭。因为很多同修都在问,到底我如何修行好?那么表示大...

信愿行的修行次第

禅宗法门,以心即是佛为究竟,所以不立语言文字,故曰言语道断,心行路绝。心即是佛...

怎样做一个真正的佛弟子

一、学佛首先要念苦 你们今天能够皈依三宝,走向学佛之路,这是一条解脱、觉悟的光...

五种可随时随地修行的方法

下面是我想得到的几种随时随地可行的办法。每个人因为环境不同,兴趣不同,有人欢喜这一种办法,有人却以那一种较...

依「六度」来学佛

如何学佛?我们要依六度来学佛。 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就是菩萨成就佛道的身体力行的工具...

在日常生活中也能禅修

一、身心合一 身体在哪里,心就在哪里;身体在做什么,心就在做什么;手在做什么,脚在哪里,你的心就在哪里--...

用功的入门方法

办道的先决条件深信因果 无论什么人。尤其想用功办道的人。先要深信因果。若不信因果。妄作胡为。不要说办道不成...

宁舍身命也不能做的四事

宁舍身命,不谤正法;宁舍身命,不谤圣贤。宁舍身命,不近恶友;宁舍身命,不犯净戒。 ──《大宝积经》 在这个...

松弛有度才是修行

佛陀在世时有一位弟子,未出家前是一望族中非常有名的长者之子,因好乐佛法而出家。他很有抱负,认为佛陀的弟子中...

修行不计过往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从字面意思来看是说,人都有佛性,只要能弃恶从善,即可成佛。 其实,这句话中的屠刀,也并...

信、进、念、定、慧

修行的法门很多,八正道是其总纲,扩展开来就是三十七道品。其中的五根、五力就是信、进、念、定、慧,是出生一切...

极忙之人的修行法门

【净土起信二:净土之说,有理有迹。论其理,则见于日用之间,而未尝离。前篇所言是也。论其迹,则见于早晨一茶之...

修行不是为了了生脱死,你还谈什么呢

现在我们修行为什么很难成就?烦恼重,一念佛就昏沉,一昏沉就控制不了,想一想:拉倒吧,正好昏沉还能够睡一觉。...

以愿力来引导善行

关于这净业三福,智者大师提出一个很重要的观念,他说这三种善业,都必须由愿力来作引导,叫做有愿之思。 所谓思...

修行是否应做到绝情

问: 修行是否应做到绝情、绝法、绝交? 济群法师答: 说到情,佛弟子应以大慈大悲之心利益一切众生,这本身就...

禅修应该要注意些什么

通常凡是有心或有兴趣于禅修的人,比较不容易有宗教层次的信仰心,因为信仰本身是属于感性,而禅修的人,多重视自...

修持名念佛法门的四个要求

佛说阿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

时时刻刻都得到加持和摄受

很多朋友都问过我,你念了多年的佛了,念佛有没有感应?我说当然有啊,他们就会说是见到佛菩萨了还是看到放光了,...

学佛切勿执理废事

佛在《阿弥陀经》中告诉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是五浊恶世,所谓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见浊是指邪知邪见...

末法修行魔障多

末法时期修行对我们来说,具有着种种的魔障,如果在修行的过程当中,一旦缺乏正知正见,就会陷在种种的邪见里。这...

学佛为什么不得成就呢

我们学佛法为什么不得成就呢?由昔业障由于被过去生所造的业因障碍住了。业障的问题,讲起来很多,可另作专题讨论...

四念处观

佛陀刚成道证果时,独自在优楼频螺聚落尼连河边的菩提树下,静坐沈思,心中想着:在这世上唯有一个法门,能令众生...

善择住处

昔日,佛陀住在王舍城迦兰陀竹园时,告诉比丘们:在大雪山里,冰天雪地险峻之处都没有猿猴的踪迹,更何况是人。而...

净土修行拣正辨异

斋天的要义 我不是说斋天不好,只是现在有的大和尚,斋天的时候,搭着祖衣,还磕头,乱七八糟。斋天的天最多还是...

三方面检查自己是否有进步

我们经过理观跟事修的修学,怎么知道自己有进步呢?可以从三方面来检查自己。 【大】:什么叫大呢?就是绝待圆融...

佛教徒的一日行

学佛修行,不一定只有局限在寺院里,佛教尤其重视生活中的修行,能够在日常生活里实践佛法,就是修行。因此,佛教...

能出家修行便是最好的归宿

我出生在浙江省永嘉县楠溪江畔的一个古镇,这里风景如画,民风淳朴,只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佛教已渐消亡,到现在已...

写给徘徊在修行路上的朋友

修行就是很苦的一件事情。其实修行说起来很简单,但是一旦遇到问题的时候,一旦触及到自己心灵的时候,简直犹如剜...

不可四尽(法演四戒)

宋朝有一位禅师,名克勤,就是佛果圜悟禅师。他当年在舒州太平寺任住持的时候,其师五祖法演曾谓之曰:住持此院,...

七字经

天下要数忠孝贤,人间能有几个贤。 只要记得贤人语,胜过桃源洞里仙。 劝人应该把气散,会打官司也要钱。 在家...

修行有什么快捷方式

问: 在家居士如何去除贪、嗔、痴、慢、疑等习气? 慧律法师答: 在家居士首先要懂法,多看师父的光碟,做笔记...

老实念佛的人是什么样的

祖师大德总是苦口婆心劝人老实念佛。这句看似简单,实则深妙的箴言,人人道得,却未必人人行得。然而,行人若不能...

修行人的七条正思维

1、修行人要明白因果 别人骂我辱我,打我害我,偷我抢我,是自己没有福,前世今生不能守戒,造下罪业,现生受报...

现代人如何修行

现代社会,以其节奏快,信息大,时间紧,事情多为特征。大家成天穿梭于钢筋水泥的丛林当中,人欲汹汹,钱欲滚滚,...

初心修悟要法

(一)如何修悟 若论此段大事因缘,虽是人人本具,各各现成,不欠毫发。争奈无始劫来,爱根种子,妄想情虑,习染...

学佛人的十八项过失

(一) 为了成就世间法而息隐住山,乃学佛人之过失。 (二) 身为领众而只作自利之事,乃学佛人之过失。 (三...

在家居士如何才能不退失道心

问: 无法参与道场或团体修行的在家居士,如何才能不退失道心? 慧律法师答: 修行要解跟行并重,如果没办法参...

一门深入和广学多闻两不碍

许多学佛的人把一门深入和广学多闻对立起来,认为一门深入就不要广学多闻,广学多闻就不要一门深入,其时这是犯了...

修行与工作互不抵触的

一般人对修行的认知、想象,大概只停留在打坐、念经、拜佛、闭关、打禅七等行门的修持,这其实只说对了一半。佛法...

念佛方法与具体行持

净宗念佛方法简便易行,而执持名号,持之以恒,达到感通佛力、成就往生的目标,却又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兹拟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