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弟子文库 > 学佛修行文章(第11页)
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生活是安乐的,但是如何能够安乐而住呢?可能会有两种态度: 一...
某天,有一位学僧前去请教云居道膺禅师,他问道:弟子每做一件事之后,总是不胜懊悔...
一向专志是有成就的菩萨之修行秘诀。大乘经典讲阿鞞跋致不退转菩萨,他有个特点就是...
这个菩萨是已经发了菩提心、具足空正见的菩萨,他准备要很正确地走在菩萨道上,当然...
佛在法句经里面说,不与俗人混,不与僧相杂。出家无欲者,实为修行人。如果约发心来...
怎么样防护呢?佛告诉我们防护的方法很多,就是在我们受三皈的时候,受五戒的时候,...
(印光大师著 圆涛法师白话译) 净土法门,对上、中、下三种根机,不管是利根、钝...
佛,梵语具云佛陀,译为觉者。觉悟了人生宇宙真理实相、具有大智慧的人,不是神仙。...
有一天,目犍连的弟子和阿难的学僧在一起谈话,二人相约同声赞颂经呗,看谁唱诵最好...
《宝王三昧论》的十不求行能够很好的帮助我们修养身心。 第一、念身不求无病,身无...
学佛应该从培养福报开始,如果没有福报,不仅智慧开发不了,更重要的是,障碍很多。...
在修行的时候,我们要问一个问题:到底修行是要去分别,还是不分别,这是一个非常严...
佛所说法,千经万论,总是要众生明自己的心。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众生无量劫来...
这个地方为什么讲勤修加行呢?古德批注上说:一个菩萨深深地了解到一切业障海,皆由...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天清晨,波斯匿王率领四种兵队,乘坐宝羽装饰的马车...
人修道,坏在一个要自己好上。什么都想要最好。比如问求子求婚姻,就问那里菩萨最灵...问: 如何快速地对阿弥陀佛产生坚固的信心,内心深处潜意识对阿弥陀佛不再有一丝一毫的怀疑?在凡夫位,能够完全...
【有罪不忏,有过不除,内浊外清,始勤终怠。虽有好心,多为名利之所夹杂;虽有善法...
【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务,或求利养,或好名闻,或贪现世欲乐,或...
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如是发心,名之为小。 众生界尽...
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德相,但因妄相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则一切智、...
佛陀过去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为比丘们开示:有四种修行人,可敬、可贵,为世间...问: 小女现年廿二岁,矢志不嫁,吃素念佛,业已数年。今春其母亡过,伊哀思笃切,数日不进饮食。后经弟子嘱其为...
修行人, 心不可偏, 若偏, 即或受病。身体孱弱, 当息心正念, 俾神不外驰,...
有道友问:自己从事股票业多年,感觉不务正业,但生活逼迫,却也无法放手。不知如何...
释迦世尊在世时,有一位有钱的长者,听闻佛法之后,感觉到佛的真理是世间上没有能比...
《圆觉经》上面说过:善男子,彼善知识所证妙法,应离四病。 一者作病,若复有人作...
虑宜远,思宜近。我们在做计划的时候,要有一个远大的计划、远大的目标,但是我们在...
一、龙树菩萨开示修不净观: 《中观宝幔论颂》杂说品第二(节选) 禅的基础白骨观...
真正的修行不只在山上,也不只在庙里,更需要在社会中。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
居士到寺院是为了学习佛法而来,为了修行而来。修行就是修正我们的行为心念,因为我...
将佛法与日常生活结合,来验证这个心,无非是训练心的一个方法,我拉拉杂杂的说了这...
给大家讲个朝三暮四的故事。 春秋战国时,有个宋国人,养了一群猴子。猴子们特别聪...
五停心观指不净观、慈悲观、缘起观、念佛观、数息观等五种停止、息灭心中烦恼魔障所...
你每天如果没有一定的功课,就是挂名的佛教徒。净土行者,每天务必要有一定的功课,...
知道人生是苦,知道生命短暂,知道国土危脆,却不知道生命何时结束,不知道死后往哪...
曾经有位修行者,去参学一个很有名的道场。那里住着很有名的大德。但是过了几天,人...
我们众生的烦恼,也是各式各样的,有些人贪烦恼重,有些人嗔烦恼重。嗔烦恼重是这样...
【如观境不熟,理路不清,以躁妄心,急欲境现,此则全体是妄,与佛与心,皆不相应,...
怒宜努力消融,过要细心检点。 这一条同样是告诉我们:面对环境、面对自己,不顺心...
出家里面还有四种形态,一般我们会讲:出家出家,就是身体出家心也出家,这是最好的...问: 禅宗在佛教历史上,有其激进的一面,不喜欢一级级阶梯,而追求顿悟成佛,是否就能摆脱戒律的束缚?像济公一...
不能专,要他专;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一心,要他一心。 我们希望这一念心不贪求世...
前面我们谈到了禅宗的历代祖师,明佛心宗,行解相应,名之曰祖,那么,行解相应就可...
百丈大智禅师丛林要则二十条 丛林以无事为兴盛。修行以念佛为稳当。 精进以持戒为...我们为什么会有烦恼?因为自私的缘故。为什么会有自私?因为有欲故,想尽办法来保护它,深恐它跑了。若是对它不利...
做为一个修行人,每天有几件事不能忘记,就是佛教讲的正知、正念。 第一是要知道人...
自己的修持以心地清净为最重要,处世接物以言语谨慎为第一。 清心是保持内心恬静,...
魔分四种:烦恼魔,五蕴魔,死魔,天魔。第一种魔称为烦恼魔,令修行人趋向于邪途,...
印光大师说:我们菩萨六波罗蜜,其实只有四个法门,就是布施、持戒、禅定、智慧,这...问: 禅宗有些大德悟处很高,如五祖戒禅师、海印信禅师、唐代的圆泽禅师,还有真如喆这些大修行人,有禅定,能开...
大乘佛教,有很多很多的法门可以来修学,古德把整个大乘佛教的修学,把它分成两个重...
我们可以把菩萨的修学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个,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回忆我们刚开...
我书房墙壁上挂着一副勤俭宽和,是一位出家法师的墨宝,这副字一直我非常喜欢。若从...
修行是什么,是不是一定要脱离生活跑到庙里拜佛念经呢,是不是一定要专职打坐、阅读...
【地藏,是南阎浮提众生,志性无定,习恶者多。 纵发善心,须臾即退。若遇恶缘,念...
我从小就有很多的疑问,也喜欢问。长大以后去读书,老师那儿一讲,完了以后,我肯定...问: 《无量寿经》说:斋戒清净一日一夜,胜在无量寿国为善百岁。这句话怎么理解?难道在这个世间受个八关斋戒,...
大家天天念《金刚经》,你体会到佛怎么样来善护念、善付嘱啊?你必须得净心。你净了...
我们今生有一个生命体;这个生命体是怎么来的呢? 从过去而来。 佛教说因缘观─诸...问: 师父,通过什么表现能知道自己在修行上走对路了,还请师父慈悲开示。 慧广法师答: 如果我们修行后,心变...
修行第一件事情不是赶快去修行,不是! 第一个,你不得自在,因为你没办法操之在我...
「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从朝至暮,从暮至朝,一句佛号,不令间断,或小声念,或默念...
众生的数目如虚空般无边无际。然而我们总是认为,我们只和少数众生有所关系。无论居...
祖师立的规矩,都是提醒我们赶快用工啊!说什么病后方知身是苦啊,壮时都与他人忙。...
作为一位修行人,有五样助缘必须要注意: 第一,戒要持得清净,必须作到随犯、随忏...
正物须正心,修行即在平常中。 若离世间证菩提,怎见如来金色身? 这是说明:佛法...
我曾经一再强调,过堂也好,上殿也好,要听二磬。但发现现在很少有人听二磬。我想是...
佛陀曾有一段时间游化至跋只国,净住鞞舍离的庵罗园中。 当时,庵罗女听说世尊于庵...
有口若哑,有耳若聋。绝群离俗,其道乃崇。《西方确指》 绝群离俗,一个修道人一定...
今天讲的题目是「锻炼心」,也就是讨论怎么来锻炼我们的心。 一、锻炼 首先解释「...
修行人要修六波罗密。(六波罗密,即是六度。一、布施度。二、持戒度。三、忍辱度。...
修行不是用来装点门面的,也不是修给佛菩萨看的。佛菩萨只是指导我们怎样改善生命,...
诸位上座,今天又是腊月三十日了,大众都认为是过年。常住没有好供养,请诸位多吃杯...
鸡鸣丑。鸡鸣丑。曙色才能分户牖。富者高眠醉梦中,贫人已向尘埃走。 或城隍,或村...
诈跟诳的共同点─都是创造一个假相来欺骗别人。我们一般的修学有两个重点: 第一个...
当今时代,无论是居士还是出家人,都能方便、及时地接触到佛法。但为什么在我们的生...
《大学》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
咱们拜佛也好,礼忏、念经也好,一天当中上殿过堂的,里头夹着毒素。所谓毒素,就是...
修行最重要是四个字:信、解、行、证。为什么会信得不深、信得不真呢?是因为我们理...
(一)【楞严经】所要对治的就是攀缘心:这个攀缘心怎么要消灭它呢?因为:第一个它...
识是心识,智是智慧。凡夫的心识是有分别的,佛的智慧是无分别的。凡夫与圣人的分界...
若欲化人,必须自己实行,人自生信。光所言实行,尚不专指能念佛而已。凡发心学佛之...
我们禅宗的根本法门的教外别传,直指人心,明心见性,视妄心为根本道障。但对于刚学...
一般凡夫众生的内心是昏昧闇钝,他也不知道有什么变化,但是这些诸天魔王跟鬼神,他...
佛教弟子,不消谈得。就是佛教徒,但因为善根浅薄的原故,皈依佛法的人虽多如牛毛,...
拜佛烧香 不断恶因 求佛改命毫无意义 赚钱积蓄 不行善事 辛劳奔波毫无意义 活...
预记末法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行贪淫为善知识,令诸众生落...
道人重轻 古所称道人,以世所重者彼轻之,世所轻者彼重之故也。世所重者何?富贵也...
若菩萨,懒惰懈怠,耽乐睡眠,若非时,不知量,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 (《...
佛教的大纲,不外乎五宗。这五宗是:律,教,禅,密,净。律是佛法的根本,严持净戒...蕅益大师开示曰:学道一要真为生死,二要具足刚骨,三要开发见识。无真实为生死心,饶你有志气力量,只作世间豪杰...问: 在修学佛法过程中,有专修与杂修,何谓专修?何谓杂修? 衍慈法师答: 佛法无边,菩提之道,无非是要令众...
东林寺每逢法会繁忙时,会有许多开车的师傅在寺门外候着,接送来往的信众朝礼大佛、...
睡时念佛方法 若睡下,或初起,衣冠尚未整齐,或洗澡,或抽解,或至不洁之处,心中...问: 法师慈悲,请问对生活忙碌,想发心修行的在家人,应用什么方便,又有次第的方法,来修学佛法,请法师开示?...
《阴骘文》,印光大师非常重视这篇文章,它讲到文昌帝君生命流转的状况。 文昌帝君...
华光开敷遍身如来身边有两位小菩萨,一位叫美音菩萨,一位叫妙音菩萨。一天,两位小...
修行人的相有多种。现在讲一个出家人,叫做持律,是民国时期的人。他以前在天台山时...

在佛教的历史上,从印度到中国,对弘扬大乘佛教贡献最大的当属龙树菩萨和无著菩萨,...

四个次第引导你离苦得乐

改一字即可避免「十后悔」

修行之秘诀--一向专志

凡夫菩萨怎样修六度呢

修行人不与俗人混

随时随地防护心念

《一函遍复》白话译

如何与佛愿相应

修行人不要有诤讼胜负之心

「十不求行」帮助我们修养身心

如果没有福报,修行路上障碍就会很多

修行是要分别,还是不分别

行住坐卧二六时中,一切无心不被物转

找到一切痛苦的根源

修行也有四件事先苦而后乐

修行很简单,大道至简
如何快速对阿弥陀佛产生坚定不移的信心

如何判断发心的真与伪

如何判断发心的正与邪

如何判断发心的大与小

印光大师论对治烦恼习气

世间四种可贵之人
一用功便有境界,此实多半是魔境

宁可千生不悟,勿教一时着魔

福报是用来修行的,不是用来享受

修行必须要有一颗恒心

实际修行过程中间要防止四种病

学道之人,虑宜远,思宜近

修行人应断除淫欲

真正的修行是红尘炼心

戒定慧在一念间

一门深入,不要贪大贪多

「朝三暮四」成语的由来

五停心观对治五种烦恼

昼可不食、夜可不眠,功课不可不做

修学佛法必具的三项要求

心要与法相应

用慈悲观来对治嗔恨心
须自量根性,勿唯图高胜

怒宜努力消融,过要细心检点

身虽不出家,但心要出家
酒肉穿肠过,是否也可以修行得道

修行人有藕断丝连的个性是没办法修行的

一切业障皆由妄想而生

修行以念佛为稳当
修行就要断欲去爱吗

修行人每天有几件事不能忘记

修持以净心为要,处世以慎言为先

二十四种入魔之因

顺境要用行力,逆境要用忍力
为什么有些大修行人转世后不如前生

得到临终正念的三个重点

菩萨的修学分成三个阶段

佛法中的「勤俭宽和」

修行是为了找到自己

修行人要远离六种颠倒

不要只求顺缘,还要求点违缘
为什么在娑婆世界修行一日胜过极乐世界修行百年

要想修行,必须先清净你的心

修行人要开始忘掉过去
通过什么表现才知自己在修行上走对路了

修行要先问自己安住了没有

修行的根本法宝--信愿持名

心地善良必须以实际利益他人来展现

病后方知身是苦,壮时多为他人忙

修行人有五样助缘必须要注意

正物须正心,修行即在平常中

六根门头无人用

正智正念随缘住

修行人要能耐得住寂寞

如何锻炼我们的心

修行人要修六波罗密

修行不是用来装点门面的

虚云老和尚除夕普茶开示

十二时·普劝四众依教修行(敦煌歌辞)

佛法的修学要先修心再修相

降伏自心的秘决

佛教的治心法

于身无所取,于修无所著,于法无所住

把吵嘴的劲头拿来学佛

攀缘心要如何消灭它呢

转识成智的次第与方法

学佛之人所作所为,必须高出平人之上

漫谈日常修行

修行人不能跟太放逸的人在一起

戒为无上菩提本,修行应一门深入

如此修行毫无意义

断除淫欲心是修道的重要根本

古代与现代修行人的不同

修行人不可耽乐睡眠

略释《四料简》要义
学佛修行人应有的心态
何谓专修?何谓杂修?

要做老实人,勿学口头三昧

睡时念佛修行要诀
忙碌的在家人应如何修学佛法

不是你想修行,就可以修行的

珍惜在娑婆世界修行的善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