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为什么要特别强调「无我」的道理

“说身无我”这个“无我”的道理,本经上也是常常提到,般若经里边也常提到,但是就是好像也不是太容易明白似的。我昨天也提过,如果不是学哲学的,似乎对于“我”并没有深入的观察,学习佛法的人那又不同一点。但是这件事在印度的外道,或者是在佛法的经论里边是常提到,尤其这个阿毗昙论(阿毗达磨论)里边也很明显地说出来这件事。

昨天我说过,这个“我”,是在我们的色受想行识生命体里边,执著有一个常住、不变易、没有生灭变化、有主宰性、有主宰作用的这么一个“我”,叫做“我”。这样的“我”,在佛法里边是不承认的,不承认有这么一个“我”,说这个“我”是没有生灭变化。我们佛法里面讲,是凡有为法都是有生灭变化的。那么有我论者──执著有我的人,他认为我是常住、不生灭变化的。

那么什么是“我”呢?如果说我们的生命体是我,这就是不合道理了。我们的色受想行识的生命体是有生灭变化的,很明显的由小孩子到老年这个生命体有变化,我们的受想行识精神作用也是有喜怒哀乐种种的变化的,那么就不符合“我”的定义了,所以不能说它是我。

其次,说这个“我”有主宰的作用,说个白话,就是他想怎么地就可以怎么地,但是这个“我”的定义也是不符合的。因为我们这个生命体,譬如说,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和外边的色声香味触法接触的时候,有如意的事情、也有不如意的事情。如意的事情,我们希望它是常存在的,不要失掉,但是这件事办不到,你不能说你想这样就这样的;不如意的事情,我们希望它不要发生,但是它就会发生的,也不能像你所想像那样子──这就是没有主宰的作用了,所以不能说色受想行识就是“我”。

如果说离开了色受想行识之外,另外有一个我,色受想行识它有生灭变化、没有主宰的作用那不要紧,因为另外有一个我和它是别体的,不是一体的──那么这样说有我也是不合道理。因为我们平常的人,我们只认为色受想行识是我,没有执着色受想行识之外有一个我的,没有这样执着的。所以那样执着我,也不符合事实,也不合道理。

但是在《大智度论》和《瑜伽师地论》里边有进一步的观察,否定这个色受想行识之外的我。执著有这样的我的人是说,“我”在什么地方存在呢?就在我们的色受想行识里边。它虽然不是色受想行识,但是它寄存在这里,它居住在这里,是我的窟宅,色受想行识是我居住的地方。那么这样讲,就可以提出一个问题:说这个“我”是常住不变化的,说我们的色受想行识有了事情的时候,有苦恼的事情来了、有欢乐的事情出现了,这个我是不是也受到影响呢?

说是它也随之欢喜了、随之苦恼了,那就是受到影响了,也就是有生灭变化了,那就不是常住不变的意思了。我们所有的人因为接触到如意的事情、不如意的事情,本身经过观察、思惟,就会发出来种种的活动──为了成就如意的事情,去做出来种种的行动,或者是善、或者是恶;或者是来消灭一切不如意的事情,发出来种种的恶的行动、或者是善的行动──因此我们就会造了很多生死的业力,会再感果报,再招感生命的果报。

如果说这个我不受苦乐的影响,它是不是也发出来善恶的活动呢?如果它不发善恶的行动,那么它应该自然地得解脱了!因为它不造业,它心不被一切境界影响。这个我不受种种境界的影响,它也不造业,那么它应该自然地得涅槃了,自然的这个生命结束了,就再没有生死果报了,那么自然地得解脱了,也不须要修行了。但是没有这件事!从这个地方也看出来,没有这么一个“我”的,就是虚妄的执着了。

在《大智度论》里面它有一段有一个不同的说法,说是这个有我论者他认为是有我的,说无我是不对的,怎么知道呢?说是,我们这个生命体里边有一个明了性的心,这个心它能支配我们身体的行动去享受五欲乐,那么另外有一个“我”来支配这个心,这样子这个义才具足圆满了。就像什么呢?就像将军他能指挥兵作战,另外还有国王能够去命令这个将军。所以,应该是除了心以外,另外有一个我来支配这个心去活动。这是有我论者提出这样的理论,提出这样的理由,成立这个有我论。

那么龙树菩萨就否认它,龙树菩萨说,如果有一个“我”支配自己的心去支配身体的活动享受五欲,应该再有第二个“我”来支配你那个第一个“我”才对;说是若有第二个“我”,也应该有第三个“我”;那么这样讲,就是无穷无尽的了!外道说没有这么多的我,只有一个。龙树菩萨说,若只有一个,也可以不用这个“我”,只有一个心来支配这个身体的活动去享受五欲。

我提出一个问题问你,这个“我”支配这个心,由心支配身体的活动;如果离开了心另外有这个我的话,这个“我”本身有没有知觉性?有没有这个明了性?如果说它没有明了性,它怎么去支配心呢?如果说它有明了性,又何必心呢?何必还须要心,它就直接去支配这个身体活动好了嘛!所以这可以知道根本没有我,只是有这个心去支配身体的活动的。那么龙树菩萨这样解释,就把这一段文就结束了。

那么这个地方,我们人这个第六意根太深奥了,外道的智慧不够,所以生出来邪知邪见,认为另外有一个我。其实只是人的第六意识,这微细的意识就是第六意根了,另外是没有我的!

那么这个地方,佛法为什么特别强调这个“无我”的道理?因为我们凡夫有我的执着的话,这就是私心的一个根源,有了我就要保护这个我;对我有利的,我就生欢喜心、生贪心,也会引起种种的善恶的行动;对我无利的,我就忿怒了,也会引起种种的业力、活动;因为这样关系,我们这个生死的流转就没有办法停下来了。

如果一个人无我的话,人的私心就没有了,那么他的贪烦恼、爱烦恼、种种的烦恼都会逐渐地休止下来、停下来了;没有烦恼了、也没有我见了,在佛法里面说就是圣人了!就是得无生法忍了的菩萨了!所以这个有我、无我,在佛法里面还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的教义。